非正交波形调制和非正交多址技术研究

非正交波形调制和非正交多址技术研究

随着移动通信的蓬勃发展,第五代移动通信(the 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5G)将会有更高的传输速率、更密集的连接设备数以及更低的传输时延,应用场景会更加丰富多样。为满足5G对多样化的应用场景的需求,学术界和工业界纷纷研究并采用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进一步提高系统容量和频谱效率,其中,波形调制和多址接入技术均是物理层的关键技术。一方面,OFDM技术虽然在现有的许多通信系统中被广泛采用,然而其本身固有的高带外泄露(Out-of-Band Emission,OOBE)、对时频偏较敏感等不足制约了其进一步提高频谱效率;另一方面,在海量机器类场景(massive Machine-Type-Communications,m MTC)中若仍然采用正交多址接入(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OMA)的方式,由于系统可同时连接的用户数目将会严格受限于分配的正交信道数目,那么海量、零星小数据包业务在有限时频资源上的竞争传输将会带来“信令风暴”问题以及因用户碰撞概率急剧增大而导致大量数据重传带来的时延增大问题,这将使得系统容量和传输效率大为降低。因此,研究基于滤波或加窗的非正交波形调制(Non-Orthogonal Waveform Modulation,NOWM)技术以及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NOMA)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面向5G的波形调制和多址技术,在基于非正交波形调制的多址接入技术方案及其低复杂度收发机设计方面开展相关研究:为了同时利用NOMA和NOWM的优势,研究了基于非正交波形调制的非正交多址接入问题。具体来说,研究的是基于离散傅里叶变换扩展广义多载波(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Spread Generalized Multi-Carrier,DFT-S-GMC)调制的图样分割多址(Pattern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PDMA)上行传输问题。首先,分别给出了基于DFT-S-GMC的PDMA上行传输方案的时频域实现方案;其次,推导了两种实现方案中的等效信道响应矩阵和等效噪声的表达式;接着,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所提结合方案DFT-S-GMC-PDMA的误块率(Block Error Rate,BLER)、复杂度、载波频率偏移(Carrier Frequency Offset,CFO)下的多址干扰(Multiple Access Interference,MAI)及峰均比(Peak-to-Average Ratio,PAPR)等系统性能。仿真结果表明,DFT-S-GMC-PDMA可取得与DFT-S-OFDM-PDMA相比拟的性能,而复杂度仅仅增加不到3%。对不同均衡器、不同PDMA图样下的系统性能也进行了评估,几乎没有性能损失。由于对CFO的鲁棒性,与DFT-S-OFDM-PDMA相比,所提出的DFT-S-GMC-PDMA的MAI性能要好约0.5d B,即相比正交调制下的PDMA,DFT-S-GMC-PDMA方案在抗CFO方面表现更优。所提出的DFT-S-GMC-PDMA方案在系统性能和复杂度方面可取得较好的折中,更适合窄带m MTC上行传输场景中。为了解决5G异构网络中灵活多址接入的问题,研究了基于滤波器组多载波(Filter Bank Multi-Carrier,FBMC)调制的可支持多种多址方案的统一多址传输结构。首先,通过利用滤波器组收发机的高效实现结构和可扩展矩阵变换(Scalable Matrix Transform,SMT)模块,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FBMC调制的统一多址结构——FBMC-SMT,可实现3G CDMA和4G FDMA传输的灵活复用,从而提高系统性能。作为FBMC-SMT的一个特例,评估了FBMC-CDMA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当分配的码道数大于5时,16子带的FBMC-CDMA系统性能要优于传统单载波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系统。其次,分析了FBMC-SMT系统的信干噪比(Signal-to-Interference-Plus-Noise Ratio,SINR),理论性能曲线与仿真结果匹配良好。因此,所提FBMC-SMT可作为一种统一多址结构,用以灵活聚合多种无线接入技术(Radio Access Technology,RAT),进而满足5G及以后异构无线网络中多样化的应用需求。为解决基于NOWM的多用户上行传输的接收机复杂度高的问题,研究了用于多用户过采样滤波器组块传输的上行链路低复杂度接收算法。通过利用DFT的特性,得到了调制矩阵的频域子带稀疏性质以及经匹配滤波后的格雷姆矩阵的块循环特性。利用上述特性,提出了一种用于衰落信道上行多用户接入中过采样滤波器组块传输的低复杂度迫零(Zero-Forcing,ZF)接收算法。在所提算法中,将原来的大维度多用户等效信道矩阵的求逆运算分解为多个DFT运算和更小尺寸的矩阵求逆运算,从而大大降低了计算复杂度。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传统的迫零接收机,计算复杂度有显著降低,同时系统的误符号率(Symbol Error Rate,SER)性能几乎与传统的多用户ZF接收机相同。

基本信息

题目非正交波形调制和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研究
文献类型博士论文
作者卞鑫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导师宋荣方
文献来源南京邮电大学
发表年份2020
学科分类信息科技
专业分类电信技术
分类号TN929.5
关键词波形调制,滤波器多载波,正交多址,非正交多址,图样分割多址,多用户检测
总页数:139
文件大小:1532K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符号列表
算子对照表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面向5G网络及以后的挑战
    1.1.2 新波形调制和多址传输技术的必要性分析
  1.2 波形调制和多址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波形调制技术
    1.2.2 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
  1.3 波形调制和多址技术的标准化历程
    1.3.1 波形调制技术
    1.3.2 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1.4.1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2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波形调制和多址接入理论基础
  2.1 波形调制
    2.1.1 多载波传输系统
    2.1.2 符号、滤波器和和栅格
    2.1.3 正交与非正交的分类
  2.2 非正交多址技术
    2.2.1 容量界分析
    2.2.2 MMSE-SIC算法
    2.2.3 MPA接收机算法
第3章 基于DFT-S-GMC调制的PDMA上行传输方案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DFT-S-OFDM的 PDMA上行链路模型
  3.3 基于DFT-S-GMC时域实现的PDMA上行链路模型
    3.3.1 发射机时域实现
    3.3.2 接收机时域实现
    3.3.3 等效信道响应矩阵和等效噪声分析
  3.4 基于DFT-S-GMC频域实现的PDMA上行链路模型
    3.4.1 发射机频域实现
    3.4.2 接收机频域实现
    3.4.3 等效信道和等效噪声分析
  3.5 仿真结果及分析
    3.5.1 仿真参数
    3.5.2 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3.7 附录
    3.7.1 时域等效信道和等效噪声方差的推导
    3.7.2 频域等效信道和等效噪声方差的推导
第4章 异构无线网络中基于FBMC调制的统一多址研究
  4.1 引言
  4.2 滤波器组多载波系统的高效实现
    4.2.1 FBMC系统的一般模型
    4.2.2 FBMC系统的高效实现
  4.3 FBMC-SMT:可扩展矩阵变换的滤波器组多载波
    4.3.1 FBMC-SMT结构
    4.3.2 FBMC-SMT结构与3G和4G多址方案的关系
  4.4 FBMC-SMT的 SINR分析
  4.5 仿真结果及分析
    4.5.1 仿真参数
    4.5.2 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用户CB-OSFB上行传输中低复杂度ZF接收机研究
  5.1 引言
  5.2 CB-OSFB调制系统模型
    5.2.1 CS-OSFB上行传输模型
    5.2.2 传统的ZF接收机
  5.3 低复杂度的ZF接收机设计
    5.3.1 调制矩阵的频域结构
    5.3.2 接收机设计流程
    5.3.3 复杂度分析
  5.4 仿真结果
  5.5 本章小结
  5.6 附录:性能损失的证明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提案
附录4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参考文献

[1] 浅谈5G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的军事应用[J]. 数字通信世界 2020(04)
[2] 无线通信多用户多址接入信道容量控制仿真[J]. 计算机仿真 2020(09)
[3] 基于压缩感知的多址接入方法研究[J].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2)
[4] 面向5G的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比较[J]. 数据通信 2016(06)
[5] 非正交多址接入的关键技术研究[J]. 中兴通讯技术 2017(03)
[6] 关于5G的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分析[J]. 无线互联科技 2017(16)
[7] 空间信息网络多址接入技术研究进展[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7(21)
[8] 轮询多址接入控制技术及其军事应用[J]. 数字通信世界 2016(10)
[9] 随机多址接入的分布式排队技术[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5)
[10] 面向车联网的非正交多址接入关键技术研究[J]. 移动通信 2020(11)
[11] 面向6G的极化编码非正交多址接入[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0(06)
[12] 定向航空中继网络中一种基于链路距离分环的多址接入协议[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2020(01)
[13] 无线供电混合多址接入网络的最优能效资源分配研究[J]. 电子学报 2020(04)
[14] 基于信道预约及信道感知的复合多址接入协议[J]. 计算机仿真 2009(08)
[15] 基于概率检测的物联网节点多址接入协议研究[J]. 计算机仿真 2020(12)
[16] 多天线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综述(英文)[J]. Fronti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Electronic Engineering 2019(12)
[17] 面向6G的非正交多址接入关键技术[J]. 移动通信 2020(06)
[18] 上行非正交多址接入的中断性能分析[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7(16)
[19] 面向5G的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的比较[J]. 电信网技术 2015(11)
[20] 车联网中基于非正交多址接入的簇重叠区域性能改进[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1(03)
[21] 无线供能的多输入单输出非正交多址接入传输方案设计[J]. 信息化研究 2019(05)
[22] 一种双通道数据链端机的多址接入方法设计[J]. 现代导航 2018(01)
[23] 无线通信多址接入技术的研究[J]. 通讯世界 2015(08)
[24] 一种格约减辅助的协作多址接入方案[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12(04)
[25] 随机多址接入过程的计算机仿真分析研究[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
[26] 电力线通信信道下协作非正交多址接入系统的分布式机会中继选择[J]. 电工技术学报 2020(11)
[27] 非正交多址接入下行链路用户匹配与功率优化算法[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7(08)
[28] 基于多步信道预约机制的多址接入协议研究[J]. 计算机科学 2011(03)
[29] 基于中央预定信令调控的多址接入(英文)[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5)
[30] 交织多址接入系统信道容量证明[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9(04)

相似文献

[1]基于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的中继网络研究[D]. 张阳阳.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9
[2]稀疏码多址接入和极化码系统低复杂度迭代接收机设计[D]. 穆航.西南交通大学2019
[3]非正交多址接入系统的检测及量化算法研究[D]. 刘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7
[4]基于稀疏码多址接入的无线网络容量研究[D]. 刘俊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
[5]面向5G的非正交多址接入关键技术研究[D]. 杜洋.电子科技大学2018
[6]基于稀疏码多址接入的无线多播技术研究[D]. 张一博.北京邮电大学2019
[7]基于混合多维星座的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研究[D]. 闫城.北京邮电大学2018
[8]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正交频分复用与多址接入技术研究[D]. 周杲.西南交通大学2018
[9]基于信息论的多址接入信道用户协作关系的建立与识别[D]. 巫书航.清华大学2015
[10]5G稀疏多址接入的检测与分析[D]. 魏帆.上海交通大学2019
非正交波形调制和非正交多址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