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固液界面形成与生长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锂离子电池固液界面形成与生长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持续加速和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环境污染和能源枯竭问题日益加重。为了尽可能减少化石燃料使用过程中的污染,人类正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可充电电池作为有效利用可再生能源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够有效地以化学形式储存电能。其中锂离子电池(LIB)毋庸置疑地占据了电化学储能(EES)市场的核心地位。可充电锂离子电池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寿命与电解质及负极表面之间的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EI)的特性密切相关,因此,锂离子电池负极表面与锂离子电池电解质之间的固体电解质界面膜被视为锂离子电池最重要的问题。与此同时,这个问题也是现阶段人们有待探究的问题。为了在这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努力,我们首先使用了密度泛函理论(DFT)以及隐式溶剂模型和过渡态理论,在B3PW91/6-311++G(d,p)方法水平上,首次全面探索了新型添加剂4-氯甲基-1,3,2二氧杂硫杂环戊烷-2-氧化物(CMDO)和一些其他溶剂或添加剂的电还原机理,并将其与碳酸亚乙酯(EC)、碳酸亚丙酯(PC)、碳酸二甲酯(DMC)、碳酸氟亚乙酯(FEC)甚至亚硫酸亚乙酯(ES)进行分析比较。Li+配位化合物Li+(X)形成分解前体[c-Li+(X·-)],其单电子还原电势按CMDO(2.3-2.5V vs Li+/Li)~ES(2.4 V)>FEC(0.8 V)>EC(0.57 V)>PC(0.55 V)>DMC(0.43 V)的顺序依次降低,这意味着CMDO优先于其他溶剂和电解液添加剂在负极还原分解。[c-Li+(CMDO·-)]的开环是动力学上最不利的,由最高的能量势垒(Ea)反映出来:CMDO(22.1-26.2 kcal/mol)~ES(26.8)>FEC(16.0)>PC(12.2)>EC(11.0)>DMC(11.0),对于形成的开环自由基[o-Li+(CMDO·-)],CMDO仍然显示出最高的总反应速率常数(~1059s-1)。此外,[o-Li+(CMDO·-)]形成Li Cl的终止反应在热力学上比形成Li2SO3和有机亚硫酸盐更为有利。理论结果与实验检测到的结果一致:在SEI膜中所有含卤素物质的添加剂中,Li F和Li Cl占主导地位;超分子簇[(CMDO)Li+(PC)2](PC)9加入第二个Li+的溶剂化壳和隐式溶剂模型(SMD)的混合模型在电池中产生了良好的还原电势(~1.7 V),并且与实验还原峰极吻合。

基本信息

题目锂离子电池固液界面形成和增长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文献类型硕士论文
作者刘潇
作者单位齐鲁工业大学
导师马万勇
文献来源齐鲁工业大学
发表年份2020
学科分类工程科技Ⅰ辑,工程科技Ⅱ辑
专业分类化学,电力工业
分类号TM912;O646
关键词电解质添加剂,固体电解质界面膜,锂离子电池,混合溶剂模型
总页数:76
文件大小:3027k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锂离子电池
    1.1.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程
    1.1.2 锂离子电池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1.2 主要负极材料
  1.3 电解质溶液
  1.4 固体电解质界面膜及研究现状
    1.4.1 概念及其作用
    1.4.2 SEI结构及其形成机理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2章 计算化学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2.1 量子化学方法
  2.2 薛定谔方程
  2.3 密度泛函理论
  2.4 波函数及基组
  2.5 模型及本文计算
第3章 不同理论方法下Li+(X)的电还原反应
  3.1 意义和目的
!+(X)的结合能与吉布斯自由能'>  3.2 Li!+(X)的结合能与吉布斯自由能
+(X)的前线轨道分析'>  3.3 Li+(X)的前线轨道分析
+(X·-)]的还原电势'>  3.4 c-[Li+(X·-)]的还原电势
+(X)的活化能和速率常数'>  3.5 Li+(X)的活化能和速率常数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型电解质添加物CMDO的电还原反应
  4.1 意义和目的
+(CMDO)'>  4.2 还原反应Li+(CMDO)
+(CMDO)(PC)2'>  4.3 还原反应Li+(CMDO)(PC)2
+(CMDO)](PC)n'>  4.4 杂化模型SMD+[Li+(CMDO)](PC)n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氟代碳酸酯的电还原反应
  5.1 意义和目的
  5.2 前线轨道分析
+(TFM-EC)等的吉布斯自由能'>  5.3 Li+(TFM-EC)等的吉布斯自由能
+(TFM-EC)等的还原电势'>  5.4 Li+(TFM-EC)等的还原电势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 中低温稀土氧化物固体电解质的研究进展[J]. 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 2020(04)
[2] 聚合物复合固体电解质材料研究进展[J]. 中国材料进展 2020(03)
[3] 一种高压大容量非固体电解质钽电容器的研究[J]. 电子元件与材料 2020(08)
[4] 固体电解质在锂空气电池中的应用[J]. 电源技术 2019(03)
[5] 丰田在锂离子固体电解质上的专利技术分析[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9(03)
[6] 钠离子固体电解质材料研究进展[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7(05)
[7] 阳离子固体电解质的研究进展[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02)
[8] 传说中的2016电池技术突破[J]. 经营者(汽车商业评论) 2017(01)
[9] 固体电解质定硫传感器[J]. 工业计量 2009(S2)
[10] 基于硫化物固体电解质全固态锂电池界面特性研究进展[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0(02)
[11] 无机钠离子电池固体电解质研究进展[J]. 物理化学学报 2020(05)
[12] 钠基固体电解质及其在能源上的应用[J]. 化学进展 2019(01)
[13] 锂离子电池无机固体电解质的计算[J]. 自然杂志 2016(05)
[14] 锂离子固体电解质的研究进展与产业化现状[J]. 新材料产业 2014(03)
[15] 表面粗糙度对氧化锆固体电解质电性能的影响[J]. 中国陶瓷 2013(02)
[16] 高价阳离子固体电解质的研究进展[J]. 功能材料 2012(S1)
[17] 日本开发出高电导率固体电解质材料[J]. 电源技术 2011(10)
[18] 硫化物系固体电解质粉末制备方法的中国专利分析[J]. 电工材料 2019(05)
[19] 美国研发新型锂电池混合固体电解质[J].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16(01)
[20] 非固体电解质钽电容器阴极表面处理[J]. 电子元件与材料 2013(06)
[21] 添加剂Li_3PO_4对锂离子固体电解质Li_(1.3)Al_(0.3)Ti_(1.7)(PO_4)_3性能的影响(英文)[J].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2011(11)
[22] 氧化锆基固体电解质价电子结构研究[J]. 金属功能材料 2009(06)
[23] 一种碳纤维包覆固体电解质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J]. 高科技纤维与应用 2019(04)
[24] 环丁砜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固体电解质中的应用[J]. 大连工业大学学报 2013(03)
[25] 氧化锆固体电解质高温电子电导的研究[J]. 功能材料 2009(12)
[26] 美国研发新型锂电池混合固体电解质[J]. 稀土信息 2016(01)
[27] 钆掺杂磷灰石型固体电解质的制备及电性能的研究[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6(09)
[28] 聚乙二醇嵌段聚合物固体电解质的制备及其导电性[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12)
[29] 美首次开发纳米固体电解质帮助新能源充电[J]. 低碳世界 2013(02)
[30] 美首次开发出纳米固体电解质[J]. 化工新型材料 2013(02)

相似文献

[1]纳米η-Al2O3粉体制备Na-β"-Al2O3固体电解质的研究[D]. 张超.辽宁科技大学2019
[2]Li6PS5X型固体电解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张志霞.燕山大学2019
[3]从晶体微观结构特征理解若干种固体电解质中的离子输运物理[D]. 潘黎.上海大学2019
[4]LLZO/PEO复合固体电解质的制备及其与金属锂负极的界面特性研究[D]. 阳敦杰.武汉理工大学2018
[5]钙钛矿型Li3/8Sr7/16Ta3/4Zr1/4O3固体电解质的制备和在隔膜中的应用[D]. 罗江斌.江西理工大学2019
[6]新型Na0.5Bi0.5TiO3基氧离子导体固体电解质材料研究[D]. 黄金强.华中科技大学2017
[7]锂硫电池无机固体电解质的研究[D]. 侯温馨.燕山大学2018
[8]烧绿石Pr2Zr2O7固体电解质的制备及NO2传感性能研究[D]. 时兰钱.福州大学2018
[9]基于硫化物固体电解质的全固态锂硫电池研究[D]. 晏鹤凤.厦门大学2019
[10]过渡金属掺杂NASICON型固体电解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马嘉韩.华北理工大学2019
锂离子电池固液界面形成与生长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